尽管平时的工作很忙,但是湖南省邵阳县副县长李军仍不忘“忙里偷闲”,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和结对照顾的留守儿童见面、谈心,甚至指导他们做作业,带他们上书店购书。留守儿童也未把他当副县长,而是亲切地称他为“李叔叔”,将他当作知心朋友。
在邵阳县,很多留守儿童都有这么一个当“一把手”的“知心朋友”,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书记县长亲自挂帅、亲自结对扶助,邵阳县推行帮助留守儿童的“一把手工程”,不仅有效缓解了留守儿童的各种困难,加强了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系、师生关系,更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积累了经验。
邵阳县地处湘西南,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有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全县在外务工人员多达22万人,目前中小学学龄阶段的留守儿童达5.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5.4%。在留守学生中,父母双方均外出的占87.4%。留守儿童群体普遍存在情困、心困、学困等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还严重制约了整个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妥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邵阳县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关爱留守儿童的“一把手工程”。2009年7月,邵阳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留守学生工作的意见》,并召开加强农村留守学生工作会议。邵阳县提出,留守学生工作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县直机关、乡镇、中小学的一把手要联系一到两名留守儿童。县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赵湘明担任,小组成员是县直30个单位的一把手。“一把手工程”启动之后,一把手要立即与所联系的留守儿童见面,对帮助对象的情况掌握在手、了然于心。
邵阳还构建了以教育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委、县政府从各部门职能特点出发,明确了30个县直部门做好留守学生工作的职责。教育局要将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主动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民政局的职责是将困难留守学生纳入“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目前,民政局已为近3万名留守学生办了低保。卫生局要将留守学生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留守学生进行常规体检,指导寄宿制学校建立学校保健室。
由于领导重视、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邵阳县留守儿童工作开展起来“水到渠成”。该县集中力量采取五大举措,缓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困难和亲情饥渴。
办好寄宿制学校。从2007年起,邵阳县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提出每年财政至少安排500万元,教育部门融资500万元,通过3至5年努力,将每个乡镇中小学和200人以上规模的片、村小学建成设施完善、办学规范的寄宿制学校。截至去年年底,全县已筹资6925万元,新建寄宿制学校2所,改扩建学校106所,全县农村寄宿生由2007年的21058人,增加到26262人。
实行代理家长制。8000余名教师领着8000余个留守孩子建“新”家,所有留守学生都被纳入这些特殊的“家庭”。代理家长除尽到教师职责外,还要尽父母职责,嘘寒问暖,过节和留守儿童生日都要和他们一起过,每月至少要带留守儿童回一次教师的家。
建设亲情平台。邵阳县团委积极争取省团委支持15万元,在所有学校的电脑教室、农村远程教育点都配备了视频和音频设备,建立“亲情视频室”,让每个留守学生每月都有1到2次与父母视频相见的机会;该县还由电信公司免费在200人以上的学校全部安装了“亲情电话”,免费向学生开放,让他们定时与父母沟通。
加强心理疏导工作。邵阳县还从湖南师范大学特别选招了一批学习应用心理学的毕业生,并从省城请来专家办了一个心理辅导员培训班,半年时间培训了32名心理辅导员。如今,200人规模以上学校均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校校有“悄悄话”心理信箱。
做好家长工作,组织“东莞行”等活动。今年7月底,该县还与东莞市妇联合作,组织了19名留守学生代表“东莞行”,让留守学生了解父母辛勤劳动的不易,加深与父母之间的相互理解。该县所有中小学都办起了家长学校,集中上课与上门送教相结合,提高监护人的教育能力。
五大举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据统计,在邵阳县的留守学生中,原来存在心困、情困等问题的比例达80%以上,如今下降到20%以下。黄塘乡中学一名姓蒋的学生,因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曾经6年不肯与母亲说话。班主任袁孟灿、心理辅导教师贺文杰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终于使她转变思想,感恩母爱。现在蒋某越来越依恋母亲,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提高了。
她的母亲表示,学校的代理家长制挽救了女儿,今后回邵阳,一定要好好感谢老师们。据了解,在邵阳县,外出务工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满意率达到了89.6%。制度保障下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为邵阳县赢得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