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有禽兽、有魔鬼、有失控的罪恶,甚至有很多发生在了孩子的身上。那么,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怎样被磨灭的? 父母不能时刻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懂得从生活细节尽可能地传递"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给孩子,每一种外来的保护都不如自我保护来得及时有效。
1、 关于安全,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
很多意外的发生,无一不是我们心存侥幸的结果。明知危险,也要试试,这种隐藏于自己内心别人看不见的侥幸心理应该值得每个人认真排查。这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安全隐患。
例如受害人小丽的案例,在网上初步沟通已经认为对方猥琐,为何还要在夜晚赴约?无非就是对"工资很高"放不下,心存侥幸希望对方只是言语上的猥琐。再例如,我们通常会因为赶时间或者图个方便,就选择了偏僻小道走,这里所潜在的危险其实人人皆知,最后选择走的,都是心存侥幸者。如果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候,也是如此,无形中就是在告诉孩子"我们还是可以偶尔侥幸一下的"。只是,真的遇到万一的意外,追悔莫及又有何用。
2、 自我保护意识,来自现实生活的点滴
如果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必有父母的缺位。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和警惕性,需要从父母以身作则,从生活细节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善意是无可厚非,但一定要适度。例如要保护个人信息及住所私隐,时刻保持该有的警惕;日常社交,远离行为粗暴、充满负能量的人;出门在外,远离垃圾人,发生矛盾切忌逞一时之快,直接产生语言冲突。 在移动端支付如此普遍的今天,"扫二维码关注好友然后支付"是常有的事。细心的爸爸妈妈会跟孩子传递,不要随意对陌生人开通自己朋友圈的权限,因为里面有太多在个人生活、亲朋好友的信息,轻易将这些信息显露在陌生人那里,容易成为一种潜在危机。 在平时接收快递,细心的爸爸妈妈会叮嘱孩子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不要开门,平时也会尽量避免让快递员进入家里放下货件,并且明确晚上不接收货件。 在餐厅、商场、地铁、公交车等公众场所,如果听到旁人聊到钱财的问题,回家之后可以跟孩子说说这个事:一来,钱财的问题不应该在公众场合说,例如家里哪里放着钱、自己的存钱罐里有多少零花钱等;二来,对在公众场合大肆聊钱的人要引起警惕,因为极有可能是行骗分子在吸引贪小便宜的人。 人与人之间社交运作是存在着一个正常衡量度的,一旦这个"度"被突破了(例如经常让快递员送货件进到家里客厅或者厨房),我们要就引起注意,提高警惕。父母的以身作则和叮嘱教育,是孩子判断这个"度"的标准基础,久而久之,也能培养孩子时刻保持严谨、细心、警觉的安全保护意识。
3、 别让独自外出的孩子,变成断线的风筝
海口13岁遇害的女孩,是在傍晚6时左右被家人送到商城进入电玩城玩的,直到当晚11时孩子还没回来并且电话无法拨通,家长才意识到出事了。这里,有家长的极大疏忽,一个女孩子晚上11点还没回家,父母才想起找人?心得多大! 孩子长大了,给予一定的社交自由是正常的,但是必须要约法三章,这对家长和孩子都要具备约束力:
1)、孩子出门前要向家人进行基本报备,包括要去的目的地、约见的朋友和计划回家的时间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孩子要通过微信、短信或者电话,告知家里人已经安全到达;如果没有按计划时间回到家,爸爸妈妈要及时电话联系,了解情况。
2)、如果孩子是独自出门,要避免是晚上外出,白天外出要在天黑前回到家。
3)、提醒孩子外出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不能单独与浅交的朋友去陌生的地方;要选择人流量大的公众场所,避免与异性在封闭的空间独处;随时保持电话畅通不能不接听家人的电话;无论去到哪里都要第一时间对周边环境进行观察,发现不妥要立马离开现场;如果与人发生矛盾,不要产生言语的直面冲突,"道歉"不会让人变得很逊,要第一时间离开现场等等。
除了约法三章,在平时家长可以将实际发生的案例与孩子进行分析,不仅让孩子从内心产生警惕,也让孩子知道"约法三章"不是爸爸妈妈监督和限制他行为的借口,而是要更周全地给予他保护,爸爸妈妈的初衷是:我想用爱将你围绕,同时还要给你保护与自由。
4、家长的细心与用心是孩子最大的保障 在平时,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朋友圈要有所了解,多维度了解孩子走得比较近的朋友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行为习惯等,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邀请孩子要好的朋友到家里做客,这是爸爸妈妈观察和了解孩子朋友的最佳时机。最好能建立孩子朋友圈的通讯录。
在家里,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知道遇到不同的问题、应对不同的威胁时,自己要做些什么才能够让自己获得安全;为了制造更好的模拟效果,最好是邀请其他好友与孩子完成角色扮演,爸爸妈妈扮演警察或者解说员,这样孩子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父母的教育为什么那么重要? 只因为: 孩子的学识水平,决定了他未来飞的高度;孩子的家庭教育,却决定了他能飞得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