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山东省青州市邵庄初中构建了学科动力机制。以生活化小项目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为学科动力机制构建了基本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化问题结合起来,形成小项目化的学习任务,在主动构建知识、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小项目学习模式中,项目组学生先通过网上浏览,确定了合适的单元研究主题后,再对欲达到的目标进行分析设计,以确定其价值。之后,对小组的研究对象、地点、时间、人员分工、实施记录方法、研究成果的展现形式等进行周密考虑,以便于探究活动的顺利启动。
而学校此时的“任务”则是搭建网上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与项目有关的网站名称和“流程图式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提高资源的访问效率。同时,学校在“小项目探究活动成果网站”(绿色家乡——我的梦)设立“我探究我快乐”专栏,或在“校园之声”节目予以宣传或印成小报进行宣传,通过成果展示与交流,记录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的自我成长历程。
在这个模式中,学生所选的研究项目都来源于生活,是课本知识与生活问题的交汇点。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使课本知识生活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从分析计划到实践探究及网上资料的查询与成果的整理与展示,都由学生自主、分工、合作来完成。从学科方面来看,小项目探究性学习以学科单元主题为重点,融合了相关的学科知识,它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学校为了更好地实现“探究性”,组建了由学生民主选出,学科教师考察认定的“导师团”,“包干到组”,责任到人,全面指导小项目组的学习。“导师团”分课内“导师团”和课外“导师团”。课内“导师团”由本班学科优秀的同学组成,课外“导师团”则打破班级年级师生甚至学科界限,由小项目涉及的该方面的“能人”组成。
一个项目的学习完成了,学校请来由熟悉小项目内容的教师、学生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价,小项目组可对成果进行二次提升,以实现成果的优化,并根据成果类别和评价等次选择“入库”类别。根据成果推广的需要,学校建立了三类“库房”:校本资源刊物、校园网站和参评成果“储备库”,通过成果入“库”实现成果共享,形成长效源动力。
实践证明,邵庄初中以项目驱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支持为平台,以生活化的问题为出发点的学科动力机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了教材生态化趋势的发展,促进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从而实现了学生群体的均衡发展。